《哲学研究》是体现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著作,在维特根斯坦生前并未出版。全书分两部分,以札记的形式构成,涉及问题广泛,但没有系统性,也没有给这些问题一个答案。其论述大致是围绕着语言活动而进行,认为不可能存在理想语言,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将语言的意义看作是语言的使用,以“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生活形式”等新的概念颠覆了其前期有关语言、心灵和世界的思想。本书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西方主流哲学的日常语言学派,是哲学研究者的必备经典书目。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在世时正式出版的唯一一部哲学著作。全书采取格言的形式,是据其笔记和打字稿,将其思考的关键之处抽取出来而成,其主要内容是探讨语言、心灵和世界的关系。作者在本书中否定因果律,断言逻辑和数学的命题都是重言性质的,并且认为哲学史上大多问题都是无意义的,哲学的任务只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本书的思想对逻辑实证主义、罗素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出版改变了20世纪世界哲学的面貌。
约翰·密尔,19世纪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论自由》是他的代表作。书中以功利主义为基础,阐明了“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在探讨社会对个人权威的限度时,密尔把个人的行为划分为涉己行为和涉他行为,每个人都是对自己的个人福祉关切最深的人,每个人都是自己身心的主权者,而社会和一个政府能够制止个人行为的唯一依据,就是防止个人行为侵害他人或者侵害社会。
普洛科皮乌斯是古代拜占庭著名的历史学家、修辞学家。其代表作《战争史》是拜占庭史上最杰出的历史著作之一,主要记载了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期间从事的三场重大战争——波斯战争、汪达尔战争和哥特战争,同时它还涉及这一时期拜占庭历史与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这部作品沿袭了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垂训史学”的特点,并继承了古典史学记载当代事件的优秀传统,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语言表述价值中立,平实通畅,道德判断的倾向性大多隐含在对事实的客观描述中,因此受到后世作家的推崇和模仿,被后代人代代传抄,流传至今。该书的“汉译名著”本还收录了作者的《秘史》。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法国民族志学创始人、民俗学大师。《过渡礼仪》是其代表作。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对“过渡礼仪”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无论是个体在一生中还是群体在生存发展中,在空间、时间以及社会地位上都时时经历着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特别是在两个精神世界,或者说平凡世界与神圣或宗教世界之间的过渡。在这些过渡进程中,为了解释对人生和自然的疑问,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发展出各具特色的行为方式。本书所关注的不是特定礼仪,而是礼仪与仪式整体中之根本意义与相关位置,以及礼仪之进程,也就是过渡礼仪模式,它体现了人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系群体认同,可以说,过渡礼仪是个人、群体和国家认同维系的机制。
本书是德国史学泰斗、历史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里希·迈内克的重要代表著作, “马基雅维里主义”就是权势政治、政治现实主义的代名词,它的突出特点就是为了“国家理由”,即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做的事,需要在道德上做出牺牲,以达到现实目的。迈内克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一思想学说的流变。迈内克力图表明,国家作为行为体,“倾向于获取权势,犹如人倾向于获取营养”,在一切按照“国家理由”的行为之后,有着“不顾一切代价的安全和自保追求”,国家终究“受制于生存斗争的自然法则”。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被誉为社会学三大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自杀论》是西方社会学经典。在19世纪末西方社会普遍陷入一种被称为“世纪末情绪”的虚无精神状态时,涂尔干在人文和社会科学中第一次提出作为社会现象的自杀,并试图用自杀的分布和自杀率的变化去反思自杀的根本原因。他提出个人的天性、人与人的联合方式以及突发性的政治、经济和家庭危机所共同组成的社会环境是影响自杀和自杀率的最重要因素。《自杀论》所讨论的虽然是个体决定自己最终命运的极端的自杀现象,但涂尔干毕其一生努力得到的结论是:只有那些最为社会的人才是最为个体化的人;只有真正的社会才能成就真正的个人。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谈到本性贪婪和自私的地主的行为动机时说:“富人只是从这大量的产品中选用了贵重和中意的东西。他们的消费量比穷人少;尽管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虽然他们只图自己方便,虽然他们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的目的是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 作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剖析,明确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本卷包括“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和“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两篇内容。
《哲学论稿》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20世纪三十年代之后的运思之作,代表了海德格尔后期的思想,被誉为与《存在与时间》比肩的鸿篇巨制。本书是关于存在问题的首次全面尝试,在本书中海德格尔追问作为存有之真理和本质现象(即本现)的存有之意义,而且把这种存有或本现思为本有。全书共分前瞻、回响、传送、跳跃、建基、将—来者、最后之神、存有几大部分。哲学界认为,本书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哲学史上的划时代著作。
列夫·托洛茨基是“十月革命”领导者之一,《俄国革命史》是他的重要史学著作,全书共三卷,包括了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极为详实的记录。为撰写本书,托洛茨基整理了大量的史料,卷帙浩繁,力求“教人们去了解革命是如何准备、如何发展和如何胜利的。”本书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作者试图“绝对不依赖个人回忆写成”,尽可能客观具体地描述革命自身的进程。他的特殊身份和亲身经历,以及他的客观和冷静的分析为他的观点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依据。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本书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此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朗·富勒是二战后新自然法学的最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律的道德性》是富勒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的法理学经典。在本书中,富勒采用了自然法的研究方法和寓言式的写作形式,借助雷克斯王的寓言推演出了构成“法律的内在道德”的八项原则;借助木匠和投毒者的寓言回应了哈特等法律实证主义者的批评;借助“水官”寓言来说明了他的一个核心命题:法律不是一套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基于并进而塑造人与人互惠关系的规则系统。
托马斯·马丁·林赛19世纪是英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史专家,在西方史学界颇有影响。林赛的《宗教改革史》第一版于1906—1907年问世,除了不断的有新的英文版出现以外,还先后被翻译成了西班牙文、日文、韩文和中文出版,至今被史学界誉为宗教改革史的权威著作。林赛认为,宗教改革不是与当时社会环境无关的突然爆发的运动,而是一场“肇始于政治、文化和经济结构变化”的伟大的宗教运动。他对路德派之外的新教其他派别,以及再洗礼派、索齐尼派,和反三位一体派都进行了考察,而这些派别在当时的主流观念里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林赛还认为,反宗教改革也是不能忽视的。此外,本书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也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
A.A.瓦西列夫是国际历史学界公认的、20世纪拜占庭历史和文化研究学者之一。他的《拜占庭帝国史》是在大量分析拜占庭的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又充分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撰写的一部经典巨著。作者摆脱了以往研究拜占庭的政治军事叙事传统,把拜占庭的文化成就置于与政治方面同等重要的地位,全面阐述了拜占庭在文学、考古、艺术、建筑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称关于拜占庭帝国的百科全书。该书还涉及拜占庭与周边各个族群的交往历史,论述了诸多文明元素在该地区相互交融的进程。
《古埃及〈亡灵书〉》是古代埃及最为重要的宗教文献集《亡灵书》的译注本,收录经文190篇,题材包括死者的亲属和祭司为死者守夜时哼唱的铭文,木乃伊制作师处理死者尸体时使用的咒文,葬礼时由祭司念诵的祷文,旨在促使死者复活的各种供品的名单,为死者应对冥界鬼神而提供的密码和暗号,呼吁众神引导和接纳死者进入来世的祈祷,赞扬诸神大恩大德的颂歌,死者申辩自己无任何过错的自我陈述等。
赫西俄德是古代希腊最早的诗人之一,以长诗《工作与时日》和《神谱》闻名于后世。 《工作与时日》主要是一部道德劝谕的史诗,赫西俄德教导在其中人们如何勤劳致富,怎样的行为才能符合宙斯的正义原则。它实际上也是一部古希腊的农书,是一部很实用的生产生活方面的指导性著作。里面同样包含着很多神话故事,比如著名的“五纪说”和“潘多拉的盒子”等。
马克·布洛赫是年鉴学派的奠基人、享誉世界史坛的史学大师。《封建社会》是布洛赫研究西欧中世纪社会的集大成之作,集中体现了他对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思考、解释、探索。在书中他分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态等诸多结构。中文版在原著发表60余年后得以出版,可见这部著作具有不可磨灭的学术价值。本书的生命力在于它显示了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所具有的科学解释力量,它着重展现了中世纪西欧复杂、多重、相互交叉的社会关系,体现了布洛赫对西欧封建社会的综合透视和把握。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是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奠基者,《战争论》是他的不朽名篇。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亲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大量著作成品和手稿,在他去世后由其夫人整理出版,计十卷。其中前三卷以军事理论为主,对战争进行了深刻全面而系统的审视,在战争的性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精神要素的作用、武装力量、进攻与防御等许多方面都有精辟论述,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其影响代代相传。
赫西俄德是古代希腊最早的诗人之一,以长诗《工作与时日》和《神谱》闻名于后世。 《神谱》是一部介绍希腊创世神话的史诗,从开天辟地,洪荒茫昧的时期开始解释宇宙是怎么产生的,神是怎么产生的,各种自然万物是怎么产生的,以及人类的出现,并介绍了诸多凡人的英雄。《神谱》不但继承荷马史诗传统,树立宙斯对天上和人间的统治地位,而且还把宇宙诸神和外来的神都降到他的臣仆的地位。它以奥林波斯神系为归宿,把诸神纳入了一个单一的世系。这样就完成了希腊神话的统一,构筑了希腊的创世神话。
罗纳德·塞姆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出色的古罗马史家。其代表作《罗马革命》是关于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权威之作。该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对所谓“革命”的领导人奥古斯都及其追随者的细致入微且生动形象的叙述,在于对他们彼此之间通过婚姻、血缘和共同利益编织成的家族关系网,在“革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的深入分析,从而为古罗马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20世纪后期的罗马政治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M.I.芬利是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古史学家之一。本书是芬利晚年撰写的一部较为全面地研究古代政治的重要专著,是作者学术思想成熟的具体体现。芬利在重点考察古代雅典民主和罗马共和政治的基础上,比较了两者的异同,阐释了古代世界政治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国家兴衰的影响。他指出,古代世界的政治是一种开放政治 ,民众参与是其基本特征,政治更多的是一种工具,目的是为民众谋利。
《精神现象学》出版于1807年,是黑格尔阐述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被誉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马克思语),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哲学著作之一。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第二,精神: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意识形态,相当于客观精神。第三,宗教和绝对知识:考察对无限本身的认识,相当于绝对精神。在这个阶段,意识回顾已经走过的阶段,扬弃它们,使之成为自己的构成环节,经过艺术、宗教而在哲学中达到绝对知识。
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大师马克·布洛赫的经典之作《国王神迹》,研究了10—18世纪间英、法两国广泛流行的一种历史现象——国王以触摸为臣民治疗瘰疬病,人们则普遍相信国王“御触”可治愈这种疾病——以及这种现象发生、发展与衰落的过程。其目的是由长时段中的“一种奇迹”及其仪式,展示一种长期支配人们思想的“精神力量”,即民众对“国王具有医治疾病的神奇力量”这一信念的信仰;这一信仰反映了人们相信王权神秘力量的“集体意识”,展示了这一时期民众王权观念的具体形态。《国王神迹》所使用的观念及设定的纲领与方法,对后世年鉴派学者的心态史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名副其实的历史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逻辑与知识》是一部论文集,由罗素1901—1950年发表的十篇文章组成,涵盖了关系逻辑、数理逻辑和逻辑原子主义哲学等问题,围绕三个主题展开:逻辑与哲学、哲学与形而上学、知识与语言;这三个主题在罗素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罗素一生哲学的基本思想。罗素在书中表明,逻辑是所有哲学的根基,也是解决所有哲学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本书是理解罗素哲学思想的线索,也有助于理解20世纪整个哲学发展的理论来源和思想根据。
《精神的婚恋》写成于1335年。本书基于作者本人的神秘体验,以灵性的、隐喻式的,而非理论思考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其神秘的灵修之路,描述了神人之爱的神秘体验历程,也就是灵魂如何在敬虔的朝圣途中遇见上主,并最终在沉思中栖息于上主中,甚至通过神而成为神。这一历程经过了三种追求神爱的生活:行动的生活、内在的激昂的和渴望的生活、沉思的生活。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数据库,享受一年的免费使用权。